当前位置:FX168官网 > 财经新闻 >

“两弹一星”精神在海晏:从第一颗原子弹到乡

“两弹一星”精神在海晏:从第一颗原子弹到乡村振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孕育形成,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虽然只是一个面积4443.1平方公里、人口3.6万的袖珍小县,但也就是在这里,中国的原子弹成功研制,使中国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拥有了“定海神针”。

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的农牧民们,则见证了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如今50岁出头的建本才让,世代生活在金银滩草原上。他清晰地记得,年幼时,总是缠着长辈为其讲述当年的故事:1961年,建本才让的父母进入原国营221厂的牧场工作;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孕育形成,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驱车前往海晏县,可以看到巨大的“中国原子城”字样 邵海鹏/摄

中国的“596工程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56年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方将供应中国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供应中国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等。这之后,中央决定组建导弹和原子弹研究院。

同时,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一片戈壁大沙漠上安营扎寨。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原来空荡荡的大戈壁上,矗立起星罗棋布的建筑。1958年冬,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始建设;1959年春,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建设。

然而,1959年6月,苏联终止了技术援助协定,撤走专家、带走图纸。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被定名为“596”工程。此后,为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1960年,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

正如“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所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民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

如今,当人们漫步于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的原子城,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可以看到一座高16.15米、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里还可以看到展厅陈列的旧物、照片。

青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梁代生称,原子城作为“两弹”试验基地之一,虽然地理条件、气象环境较为恶劣,但参与原子城建设和科学实验的人们从不怕艰苦,勇于牺牲,“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不怕艰难的精神。

围绕“596工程”,除了以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外,还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生产者、建设者。

1958年,金银滩上的1715户农牧民,积极响应建设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221厂的号召,赶着牛羊,拉着帐篷,迁出了世代居住的大草原。然而,从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让厂党委不得不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生活,从海晏县国营牧场调回来7户牧户以及几千只羊,初步形成了负责后勤保障的牧场。牧场在当时承担两项职责,一是后勤保障,二是厂区外围的安全保卫。

1961年,建本才让的父母从海晏县国营牧场搬回金银滩草原,进入221厂的牧场工作。9年后,建本才让出生,成为一名“核二代”。目前,建本才让担任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村委会主任,该村90%的村民都是“核一代”“核二代”。

“牧场和科研,虽然是两个部门,但都是221厂的工人。直到撤厂之前,他们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你搞科研试验,我搞生产供应,各负其责。”建本才让称,当他看到如今陈列在原子城纪念馆的展品时,眼中全是父辈和建设者们走过的漫漫长路。于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红色精神,达玉日秀村委会决定筹建一所乡村记忆馆,缅怀先辈,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奋斗40年的防沙治沙

“两弹一星”精神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过去的黄沙遍地到如今的“绿色屏障”,常年在海晏县生活的建本才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切身感受。

海晏县的沙漠区,属于青海湖的湖滨沙地。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海晏县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6%,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海晏县林业工程师马文虎对记者表示,湖滨沙漠的形成,首先是环湖地区干旱大风,植被稀疏,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致使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加剧;其次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放牧、盲目开荒耕地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海晏县的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

马文虎出生于海晏县,已经在防沙治沙战线上工作20多年。他说,每年冬春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牧民晚上在草场扎下帐篷,第二天早上起来,帐篷就被大风吹走了。尤其是在315国道、青藏铁路建成后,铁路和公路部门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清沙护路,往往是前一天刚清理完,一场大风过后,第二天又要继续清理。

沙漠化面积的逐年扩大,已经严重威胁到青海湖周边乃至青海省的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缓。于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海晏县就开始对克土沙区实行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

海晏县通过前后40年的努力,已经为青海湖筑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 吴军/摄

2013年,海晏县的克土沙区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同年12月,被列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通过前后40年的努力,海晏县已经为青海湖筑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也给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守望者:从不理解到竖起大拇指

随着治沙成果的显现,“两山论”也在海晏县有了现实注脚,不远处的文迦牧场就受益于此。

文迦牧场地处藏区,是一个主打藏民族游牧文化的文旅项目,项目所在地为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村克土社的冬季草场范围内。

“这是我们的网红星空房。文迦牧场没有任何光污染,透过每个房间屋顶上的天窗,可以看到银河系。”文迦牧场项目负责人说 文迦牧场供图

四年前,这里不过是一片荒芜的草原。四川绵阳小伙李豪是文迦牧场三个合伙人之一,2017年大学毕业后,追随创始人力杰群培到此创业。李豪对记者表示:“要不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文迦牧场定会受到风沙侵袭。”

李豪担任海北文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该公司为文迦牧场经营主体。李豪说,海峰村以前是海晏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以农牧业为主,但农业“广种薄收”,畜牧业粗放散养,农民收益很低。克土社是村里面的纯牧业社,作为克土社第一个大学生,力杰能从这里走出去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加不容易的是,他不顾全村人反对回村创业。

2018年初,文迦牧场以租借的20顶帐篷起步,创业团队完成全年68万元的营收。到2020年,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文迦牧场仍然接待了15万人次,营收2680万元。

李豪称,创业三年下来,资金不足时,就靠吃一桶方便面、喝一碗酥油茶熬过一天,再加上背井离乡,真是身心憔悴。但创始人团队到过原子城纪念馆参观,每次看到老一辈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内心总是深受感动,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干下去。

文迦牧场所有建筑物都是离地式,采用悬空搭建的轻钢结构,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及不缩减草场放牧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 文迦牧场供图

据海峰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新宇介绍,文迦牧场注重草场的生态保护。项目所在地区为冬季牧场,而旅游旺季为夏季,利用这一时间差,冬天无偿让牧民们在牧场放牧,第二年夏天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又种植牧草保护草场。而且项目以每亩200元、20年为租期,从牧民手中租来草地。此外,该项目所有建筑物都是离地式,采用悬空搭建的轻钢结构,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及不缩减草场放牧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既保护草的生长,还给各种小动物留下穿越的通道。

目前,文迦牧场已经成为海晏县的一张名片。6月4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发布2020年文旅企业拟奖励名单,对121家初步符合奖励条件的旅游企业予以公示,文迦牧场名列其中。

“文迦”是藏语,意为“守望者”。从最初全村人的不理解,到如今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并自豪地说上一句“那是我们村出来的大学生”,文迦牧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望着当地农牧民,带领他们走向乡村振兴。

文迦牧场以星空房作为市场卖点,打造星空秘境酒店 文迦牧场供图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