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双塔从被击中到倒塌的两个小时,彻底改变了一座城和几代人的命运轨迹。
2001年7月,纽约地产开发商兆莱瑞(Larry Silverstein)斥资32亿美元,与纽约—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签署为期99年的租赁合约,拿下世贸中心的经营权。
1个多月后,“9·11”事件发生。当时的兆莱瑞已年过古稀。他可能没有想到,在这片废墟上的重建竟如此漫长。
2014年,在世贸一号楼投入运营时兆莱瑞曾接受记者的专访。彼时,摇晃着手中的冰咖啡,他目光炯炯地表示:“我现在终于相信,有生之间可以见证这个项目的完成。”
此后7年,时光匆匆而过。至今,世贸二号楼、五号楼计划仍未可知。
从老金融区到科技媒体新城
在这20年中,整个恢复重建计划历经数任纽约州州长、新泽西州州长和纽约市长,还要听取并参考遇难者家属和其他各类组织和部门的意见。
漫长的等待即便没能消磨兆莱瑞的意志,却磨蚀了城市的棱角。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曼哈顿的商业地产格局。“9·11”事件发生后,大批金融机构迅速迁往曼哈顿中城,数以万计的居民如潮涌般连夜打包逃离。据外媒统计,“9·11”事件发生后一年内,曼哈顿下城办公楼空置率达到15.2%;在恐袭发生的1个月后,曼哈顿下城住宅空置率达45%。
面对喧嚣不再的华尔街金融区,兆莱瑞一度心急如焚:“该怎么办?该如何让人们相信这里可以恢复重生?”
到2014年,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正式投入运营时,不论是已成规模的中城商业区,亦或是正如火如荼动工的西城哈德逊河城市广场(Hudson Yard)项目,留给新世贸中心的时间和空间已所剩无几。
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不愿再将总部搬入世贸中心这样的地标性建筑。事实上,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甚至因为担忧触动投资者、甚至恐怖分子的敏感神经,不得不弃用了原定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名称。
另一方面,科技的蓬勃发展,赋能传统金融产业。电子交易、高频交易、和量化交易等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华尔街金融中心的地位。
恐袭在纽约的天空炸出一道难以弭平的裂痕,却也让细缕阳光照射进来。
20年前,“9·11”事件发生时,庞哲是华尔街唯一的华人记者,她躲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办公室门后,将一手消息传回大洋彼岸。她回忆称,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金融对纽约的商业和文化输出相对单调,想要改变更难。“9·11”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促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的推动力。
在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的主导下,将陈旧的老金融区改造为科技媒体新城的计划开始了。
2014年,美国媒体巨头康泰纳仕(Condé Nast)从时报广场搬迁至世贸一号楼,成为该大楼的主承租人。2017年,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与世贸四号楼签署为期15年租约,纽约州州政府为此提供了约1100万美元的租金减免。
如今,曼哈顿下城金融和保险公司占所有办公租户的比重从2001年的55%降至30%。2013年至2021年期间,金融区内近200栋办公大楼被改建成住宅楼宇。到2018年,金融区内人口上升至6.1万,较本世纪初几乎翻番。
城市文明的改变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了。
据全球商业地产服务公司纽马克集团(Newmark Knight Frank)的统计显示,今年二季度曼哈顿下城办公楼空置率飙升至创纪录的21%,租金价格较去年同期跌6%。
同重建和商业发展相比,更让人扼腕的是,20年前的“9·11”事件导致2977名平民遇;而20年后,纽约市新冠疫情死亡病例已达33968例。
庞哲至今仍保留着一方早已褶皱的餐巾,这是在“9·11”事件发生后,跟随消防员撤离途中,一位非洲裔好心人赠予的。她用“神话”来形容那刻入心扉的一幕:“他站在那儿,全身盖满灰尘宛如雪人,拖着一摞沾湿的餐巾发给每一位路人,自己却什么防护也没有。”
20年后,在布鲁克菲尔德广场18楼的办公室,窗外重建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正映出纽约初秋里明媚的阳光。俯瞰着脚下被称作“归零地”的“9·11”世贸遗址,她形容20年后自己的心情亦是“一切归零。”
“20年前的恐袭事件我都敢去报道,但如今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吵架,我都想赶紧下车。万一他们吵着吵着开枪了,我挨一枪,总不合适吧。”她说,“与20年前相比,物质生活和科技环境进步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却退步了。”
根据纽约市警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5日,该市累计发生谋杀案、偷车案、和枪击案分别达314起、6539起和2391起,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分别上涨39.6%、88.2%和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