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86年后,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进行一场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的“新长征”。这一转折之城正在发挥其气候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白酒之都、世界级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围绕七大产业打造全国优质食品产业集群。
传承遵义的红色基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初征严重受挫,湘江战役遭受重大损失后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何去何从,牵动着每一位红军将士的心,直接关系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在一栋中西合璧的二层临街小楼召开。这是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红军攻占遵义后,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战)即驻扎在这幢楼房里。
这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郭嘉说,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遵义的相逢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郭嘉解说道,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谷底”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遵义这座城市由此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据介绍,在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11个省份中,贵州是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而遵义又是红军在贵州境内活动最久、红色故事最多的地域。红军转战遵义3个多月,不仅召开了遵义会议,还打响了遵义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娄山关战斗等经典红色战役,在黔北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红色基因。
记者从遵义市文旅局了解到,自2004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以来,遵义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遍布遵义的518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述说着发生在遵义的红色故事,也打响了“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旅游品牌。
为了系统性推动红色旅游,遵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用精品线路将各地的红色景点串起来,深度开发红色文化研习游、长征之路体验游等红色旅游主题产品。
郭嘉告诉记者,当年遵义会议召开的二层小楼如今扩建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每年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今年是建党百年,游览旺季较往年提前了三四个月,现在每天的接待量都在3万~5万人次。
2020年,遵义共接待游客约1.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约24%和28%。2021年,遵义预计将实现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和20%。
后庄村的“甜蜜”产业
红军留在遵义的脚印不只带火了当地的红色文旅产业,英雄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绵延,在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中传承。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下,后庄村山清水秀、气候凉爽,这里种植着数百亩的蓝莓、李子、樱桃等果树,还有漫山遍野的五倍子花、油菜花,以及上百种中药材花,森林覆盖率超过80%,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后庄村是遵义水源所在地,按照环保要求,这里既不能发展大型养殖业,也不能引进工业项目。”后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鹏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后庄村确定把无污染、见效快、用工省、收益高的蜂蜜产业作为助力后庄村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不仅能发挥后庄村的生态优势,还能让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增收。
在山间田野的油菜花田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蜂箱错落有致地摆在花丛中,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绕蜂箱飞进飞出,一群勤劳的后庄养蜂人也在忙碌着。
“这里有30多桶蜂,全部是我养的。”后庄村村民王安泽指着油菜花周边一个个蜂箱说,去年他收了300多斤蜂蜜,卖了4万多元,终于摘掉了“深度贫困户”的帽子。
早在4年前,王安泽便开始养蜂,但蜂群总养不起来,蜜蜂越养越少,忙活一年下来也只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结合当地村民发展蜂蜜产业的实际情况,后庄村引进养蜂大户苟长禄,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科学养蜂。
“以前不懂技术,蜜蜂飞走了很多,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培训,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怎么把散在花丛里的蜜蜂招呼回来了。”养蜂能手徐朝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着招蜂绝技。
“加入合作社后不仅提高了养蜂技术,还不愁蜂蜜销路。”徐朝生说,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销售,一桶10斤装的蜂蜜可获利近千元,“今年我养了29箱蜂,就有2万多元的保底收入”。
尝到甜头的后庄村村民们不断扩大养蜂规模,跟着合作社学习科学技术。合作社负责人苟长禄表示,眼下,后庄村280亩蓝莓花已进入花期。蓝莓花期最长能达到一个多月,蜜蜂可以采到足够的花蜜,生产出营养价值较高的蓝莓花蜜。
周鹏表示,根据后庄村的地理环境和面积,蜂箱规模控制在500箱左右为宜,届时可实现蜂蜜产量近8000斤,其中含有蓝莓花青素的蜂蜜约3000斤,其他百花蜜产量可达5000斤,实现总产值近百万元。
同时,后庄村还将探索“文旅一体、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蓝莓、李子、蔬菜等产业,通过“后庄蓝莓蜂蜜”的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后庄村休闲旅游,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酿造后庄村的“甜蜜”生活。
据了解,遵义近年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N”“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联结模式,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返租倒包、政策红利、入股分红等多渠道收益。目前,全市1760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14.66亿元。
虾子镇的两百亿辣椒梦
红军长征时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辣不革命,吃辣干革命,越辣越革命,参加革命不怕辣,当了红军不怕死”。在天寒地冻的峥嵘岁月里,辣椒成为了红军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红军对当时的干辣椒有着特别的印象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改革开放后,辣椒行业内又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贵州,贵州辣椒看遵义。
位于遵义新蒲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是“中国辣椒之都”,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干辣椒集散地、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中心。2020年,中国辣椒城年交易量达51万吨,交易额达80.3亿元。
支撑起庞大交易量的是万亩辣椒种植基地。新蒲新区管委会主任何家琴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辣椒城投入运营后,遵义仅新蒲一地,每年稳定种植辣椒面积达10万亩,产能达13.5万吨,产值达4.34亿元。
2020年,新蒲新区培育职业椒农2729户11900人,组建辣椒专业合作社40余家,实现鲜椒产量13万吨,带动贫困户4479户14136人进行辣椒种植,人均种椒亩产纯收入3000余元。
新蒲新区在带动贫困户转型为职业椒农,不断扩大辣椒种植面积的同时,还紧紧围绕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的定位,加快推进辣椒产业向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据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辣椒发酵区就位于新蒲新区虾子世界辣椒食品加工园内。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贵三红公司”)总经理骆弟益介绍,这一发酵区共有酵池358口,可一次储存鲜椒2万吨。
骆弟益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对辣椒发酵标准化工业原料面临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拟牵头建立辣椒发酵制品相关行业标准,实现辣椒从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变,预计三年时间可带动遵义辣椒加工业新增产值10亿~30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遵义朝天椒(干椒)批发价格指数”“中国干辣椒系列价格指数”的发布,亦让新蒲新区虾子镇成为遵义、贵州乃至中国辣椒行业的“风向标”。
何家琴介绍,每年辣椒一上市,全国各地的辣椒商人首先要打探贵州虾子辣椒的价格,再由此决定中国其他产区的辣椒价格,“中国辣椒、虾子定价、买卖全球”的格局正在形成。
何家琴表示,“十四五”期间,新蒲新区将进一步加大种植、加工、市场、物流、研发等方面投入,夯实辣椒全产业链基础,将虾子世界辣椒食品加工园打造为100亿元级产业园区,力争中国首个辣椒期货交割地在中国辣椒城落地,将虾子镇打造为国家级辣椒特色小镇。到2025年,中国辣椒城实现干辣椒交易量110万吨、交易额突破200亿元;辣椒进出口贸易量达18%。
千亿元白酒产业集群
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不仅培育了全国首屈一指的辣椒产业,这里更是“国酒”的故乡。
站在红军桥上,赤水河畔清风徐来,茅台镇上酒香四溢。
这个面积不过189平方公里、总人口仅10万人的西南小镇,因酒闻名。80多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时,不但有幸品尝美酒,还在艰苦的长征行军中用茅台镇的白酒擦脚、治伤。
如今,在茅台镇87.43平方公里的白酒核心产区内,盘踞着各类涉酒企业2900余家,拥有酒类注册商标4300多件。
近年来,茅台镇所在的遵义仁怀市提出产区品牌概念,当地酱香白酒品牌逐渐从“茅台一支独大”走向“茅台引领,百花齐放”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支撑仁怀工业总产值从947亿元增加到1098亿元,GDP从1183亿元提高到1364亿元。
2020年,中国酱香酒产业产能约60万千升,其中仁怀产区总产能近30万千升,可谓“全国每两瓶酱酒,便有一瓶产自仁怀”。记者注意到,壮大白酒产业已经写进了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等各级政府的“十四五”规划纲要。
近年来,遵义在不断夯实仁怀白酒生产的基础上,还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原料种植、白酒生产、包装印刷、仓储物流、生物技术、科技研发、工业旅游、循环经济等一体化产业链。去年,全市共引进白酒配套企业32家,签约资金32.5亿元。
86年前,遵义会议召开,中国革命实现从“谷底”步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86年后,作为整个西南地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遵义市在“十四五”时期将全面发力加速融入成渝经济圈,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遵义特色产业与重庆、四川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对接,让800多万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