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的中国药品市场,出现了首次负增长。
5月12日,米内网发布“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药品销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药品的销售额为12107亿元,与2019年同比下降12.0%。
“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药品销售有统计数据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主要原因是2020年第一批‘4+7’集采及扩围、第二批和第三批集采等政策影响,这一系列政策的执行给2020年中国医疗机构的用药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普通门诊就诊人数减少11.5%,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的销售也带来了冲击,这些都体现在去年一年的销售额上。”米内网医院中心总监周春宣对称。
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一直都是药品销售的主力军,它们的兴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的兴衰。从2019年药品销售三大终端市场份额看,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66.6%,零售药店终端市场份额2019年占比为23.4%,公立基层医疗终端市场份额近年有所上升,2019年占比为10.0%。
周春宣认为,医药是高监管行业,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大。2020年是第一批“4+7”集采、第一批“4+7”扩围集采、第二批及第三批全国集采品种的执行期,虽然集采执行期品种在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的销售额占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整个药品销售额的比例仅为2.9%,但由于中标价的大幅下降,导致其销售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与2019年相比下降27.7%。
其次,国家重点监控目录内的品种在疫情冲击下呈现断崖式下降,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67.1%,其销售额占比也由2019年的3.6%下降至2020年的1.3%,该类产品大多数为临床价值相对不高的辅助用药品种,未来也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
不过也有逆势上扬者,那便是生物药。与化学药、中成药相比,生物药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2020年生物药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接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12.6%,销售额占比也由2019年的9.2%上升至11.8%。
“其增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近年来生物制品中新上市的创新药相对较多,尤其是抗肿瘤抗体类药物;二是生物制品中抗疫品种(如干扰素、血液制品中免疫球蛋白等)以及重磅抗肿瘤品种相对较多,药品使用量相对较多,又因为医保谈判品种大多为近年新上市且临床价值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的创新药或独家品种,医保谈判后药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得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高,其市场需求旺盛,该类品种以价换市场的通道得以打开。”周春宣称。
这个“负增长”也意味着仿制药微利时代全面到来。
一直以来,仿制药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占主导地位。
根据米内网数据,仿制药2020年的销售额约6600亿元,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全科用药以及辅助用药等领域。“由此可见,仿制药受到医药控费、控制药占比、国家集采等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2020年的销售额与2019年同比下降了14.5%,销售额占比也由2019年的70.7%下降至68.3%,随着集采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巨头瓜分的仿制药市场的微利时代将全面到来。”周春宣称。